博客正文

麦予甫:社会责任不是“好人好事” 玫琳凯追求共赢

 2014-06-17 00:00      行业动态


  2014年5月14日,玫琳凯携手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正式成立“玫琳凯感恩公益基金”。这只基金将成为玫琳凯员工投身公益事业的平台,帮助企业在各地展开公益活动。
  在为基金举行的慈善筹款活动上,9件跨界艺术作品被成功拍出。通过拍卖和现场捐赠,基金共筹得善款430余万元,这些善款来自玫琳凯首席经销商、玫琳凯公司以及员工们。加上首期投入资金,玫琳凯感恩公益基金累计捐赠额已超过530万元。通过成立感恩公益基金,玫琳凯朝着企业公民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到目前为止,玫琳凯中国已在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上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近24万小时。
  “企业总是在不断汲取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但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地回报社会,创造社会价值。”玫琳凯大中国区总裁麦予甫对记者说,“公司不能单单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要尽可能地寻求各方平衡。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不能伤害到利益相关方,包括客户、员工、环境等。”基于这些理念,玫琳凯中国的公益项目主要集中在授人以渔、助学、感恩与环保等四个领域。
  在麦予甫看来,国内企业眼下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大多还停留在“好人好事”的阶段,譬如为受灾地区或社会弱势群体捐赠一笔钱等等。这固然可取,社会舆论也非常正面,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使得不少企业将社会责任实践项目等同于品牌形象工程。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不少企业的社会责任项目都由公关部或市场部负责。“好人好事”流于表面,热闹一阵也就销声匿迹。
  由于缺少系统性和战略性的规划,这种类型的“好人好事”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用麦予甫的话说,“我们需要将社会责任与企业本身的业务或运营关联起来,只有这样,社会责任的履行才能更加长远。”
  具体说来,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需要解决和主营业务相关的社会问题,选取的标准也很有讲究——它并非以某项事业是否“崇高”为评判标准,而是看这项事业能否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出双赢的价值。毕竟,没有一个企业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公益项目能否既有益于社会,又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就成了重要的评估标准。
  譬如,玫琳凯的竞争力与社区的和谐发展息息相关。对玫琳凯而言,社区不仅是产品需求的来源,也为企业提供了有利的经营环境。于是,为了更好地回报社区,玫琳凯于2013年12月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静安区分会捐赠50万元,成立了“玫琳凯玫好家园社区服务基金”。
  和其他很多企业不同,玫琳凯拥有着庞大的销售队伍。麦予甫称,公司非常注重让销售队伍一起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我们要让直销员一起创造价值,让他们明白回报社会的重要性,而不仅仅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此前,玫琳凯也多次走进社区,进行消费者教育。从2007年起,玫琳凯中国的销售队伍多次走向社区居民、学校师生及社会公众,持续宣传《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的有关知识,以配合政府打击传销,并帮助公众正确了解直销。到目前为止,玫琳凯在全国累计开展了100余场专项活动,志愿者参与超过1万人次。每年的“3·15”期间,玫琳凯中国的志愿者也会走上街头,向消费者普及“如何维护合法权益”。
  对玫琳凯来说,企业社会责任正逐渐成为组织的DNA。不过,麦予甫并不讳言,玫琳凯的公益之路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作为一家商业组织,如何对公益项目进行管理,无论是项目的选择还是基金的运作等,这些都不是公司最为擅长的事项。因此,玫琳凯倾向于和外界的公益慈善机构合作,譬如上海宋庆龄基金会。
  除了汲取公益项目管理经验,玫琳凯还希望借助外力将公益事业扩展到全国。“玫琳凯的销售队伍遍布在全国各地,我们希望能让她们在自己业务所在地更方便的参与公益活动。这次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的合作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些优秀项目的执行方,以此提升我们在全国组织和开展公益活动的能力。”麦予甫说
上一篇:第二届玫琳凯“百变美人季”大赛圆满落幕 下一篇:【玫琳凯】的7大变身告诉你:玫琳凯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