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正文

智能居家养老的商机在哪里?

 2015-12-05 00:00      行业动态


  摘要: 首先,我借用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就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 198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为4980.6万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5.1%,低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当多少人还沉浸在小女生的情怀里畅想浪漫的时候,变老却已经在成为我们国家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国未富,民先老”的当下社会,我们的国家如何老得浪漫呢?
  大问题的面前,也就意味着大机遇在向我们招手,那就是养老产业的风口正在形成,其所释放的机会将远超母婴市场。尤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这不失为创业者可借力起飞的一大支点。
  中国老龄化形势分析
  首先,我借用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就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向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
  198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为4980.6万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5.1%,低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
  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占总人口10.2%;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8811万,占总人口6.96%。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达总人口7%,标志着该区域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正式“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为1.17亿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8.7%,高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超过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的近30%。
  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8亿人,占总人口的10.1%。预计到2020年,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将达到12%左右,2050年将达到25%左右。
  在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老龄化速度也有所加快。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年均增长219.3万人,而2002-2012年年均增长333.7万人,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114.4万人;从占比来看,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年均增加0.12个百分点,而2002-2012年占比年均增长0.21个百分点,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0.09个百分点。
  庞大的老年人数据,以及随之而来的疾病、失能、服务、照料、精神关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对于“未富先老”的中国社会的养老事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而如何更好地解决老年人的健康与养老问题,也就成为当下社会乃至国家的重大课题。
  依托移动医疗,开辟成熟的智能居家养老模式或许将成为互联网时代下,一个活脱脱的风口。而且,越是养老的难度系数高扬,所带来的市场机遇与希望也就越大。
  中国人的传统养老观
  在中国历时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百善孝为先”的思潮源远流长,一直流淌到了今天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血液中,根深蒂固。基于此,当我们纵观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过程时会发现:有多少儿女,当他们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养老的时候,便被冠以了“不孝”的头衔;又有多少父母,当他们走进福利院等养老机构的时候,便把自己加入了“被抛弃”的行列,由此造成的心理不悦和精神压抑,甚至还影响到了身体健康。这也是更多人或被动或无奈地放弃养老院养老的重要原因。
  根据有关调研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只有不到10%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而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高达90%。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养老服务延伸到居家老人,满足他们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成为市场的重要机会,也就是所谓的“风口”。
  在探究如果抓住站在风口上的养老这头猪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养老市场发展的几个阶段,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第一阶段(初级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传统福利院养老。
  生活模式:老人长期离家居住于养老院。
  离家迁居于养老院的模式之所以在当时难以得到有效普及,一方面跟中国人传统的“敬老、养老”的“孝道”思维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受制于传统福利院等养老机构所存在的资源不足,设施简陋,服务能力不济等诸多问题。
  首先,从养老机构的数量来看,与目前超过2.1亿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据相比,我国4万多家养老机构,500多万张床位的数量,几乎只能为2%的老年人解决养老住房问题。
  其次,如福利院之类的大部分养老机构设施简陋。尤其在西部地区,拥挤的房间,老旧的床铺便是老人的居所;晒太阳、看星星成了部分机构老人的主要娱乐方式。此外,健康监测、慢性疾病管理等仪器设施也都相对比较匮乏,让居住其中的老年人难以得到身心的全面照顾。
  再则,服务人员的专业技术较差,健康医疗的维护更多的还是仅仅凭借护工的感觉和经验,这也致使“养老院事件”频发。《耄耋老妪病逝养老院》、《老太摸黑上厕所摔伤 养老院送医存在延误》、《脑梗阿婆行动多不便 护工扶抱不当致受伤》、《老人在养老院洗澡烫伤导致死亡》等诸多标题频现报端。
  一边,是传统福利院机构的“风险事件”频发,令人胆颤心惊;一边是福利院等养老机构苦不堪言,百口莫辩。北京某养老院当了14年的院长坦言,几乎所有的养老院院长都过着如履薄冰的日子;自己甚至还被告上法庭过。这也让传统福利院养老的发展举步维艰。
  第二阶段(中级阶段):居家社区养老。
  生活模式:住在家里,早去晚回。
  当福利院等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的时候,基于“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以及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家庭观念,让更多的人选择了家庭养老。而在此思潮的影响下,居家社区养老应运而生,这也是在21世纪上半叶,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所谓“社区养老”,是指老人晚上住在家里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白天享受社区养老机构的服务。这些社区里往往建有活动中心,配备运动健身器材,纸牌、麻将等娱乐消遣的项目设施,以及血脂血压监测等医疗健康的监测设备。老人平时可以在这里休闲娱乐,互动交流,不仅能得到精神慰藉,还可以得到健康照顾。而对于高龄、失能老人,社区活动中心还可以配置社区保姆,对社区里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走访和慰问,提供家政、供餐等服务。
  居家社区养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满足老人对家庭照顾的心理需求。但是对于有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的家庭来说,却在无形中增加了经济和心理的压力。原因很简单,一个家庭如果有失能老人需要照顾,子女势必需要分散很大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即使雇请保姆,一个保姆甚至几个保姆照护一个老从,从经济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尤其是现在很多独生子女结婚后,两个人养4个老人的状况愈加普遍。
  第三阶段(高级阶段):智能居家养老。
  生活模式:家庭生活,享受没有围墙、没有距离的娱乐、交流、互动空间。
  居家社区养老方式,对于能自行走动的健康老人及家庭来说,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失能、行动不是很方便的高龄老人来说,却还是难以满足健康、安全、快乐的生活需求,在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方面也鲜有效果。
  而且,人一旦变老,就会形成一种回归的心里,愈加渴望家庭人员的关怀和温暖,否则就容易失落、惆怅和消极。但是,现实状况却总难以尽如人意。因为工作等原因,子女离乡背井,遥远的距离让子女对父母的照顾,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父希望常常见到子女的母,更多也只能落得个望穿秋水。
  面对这样的境况,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升级,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智能居家养老的概念应运而生,也就是指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打破传统思维,使人们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类传感器和计算网络的实时连接,即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理环境的束缚,借助于各种智能穿戴设备和数据网络互联,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高享受的生活。而且健康安全也更有保障,当老人走出房屋或摔倒时,系统中的智能手表设备等能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或亲属,使老年人能及时得到救助服务;当老年人因饮食不节制、生活不规律而带来各种亚健康隐患时,系统服务中心能第一时间发出警报;还会提醒老人准时吃药和平时生活中的各种健康事项。“智能居家养老”还可以通过在老人身上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让子女再也无须担心老人外出后走失。
  智能居家养老可谓是传统居家养老的升级和优化,在继承中国儒家文化的“孝”道精神的同时,既满足老年人对“家”的需要,又充分满足了子女对老人的呵护需要与管理。
  智能居家养老的商机在哪里?
  智能居家养老,作为家庭亲情和高科技的最新结合,实际上也就是在远程科技的体系上建立的一个支持家庭温情养老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解决了我国家庭养老资源匮乏的问题,也符合中国一向提倡的“孝”文化。所以,致力于这个市场的投入与发展,将成为中国政府在养老市场上的方向与通道。
  那么,走在智能居家养老的道路上,又有哪些方面的商机可以助推我们在风口上飞起来呢?梳理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慢性疾病监测与管理
  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已经超过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截至2012年底,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并以每年100万左右的人口在递增。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高龄、失能(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也明显加剧。2012年,失能老年人口3600万人,2013年达到3750万人,预计到今年年底将达到4000万人。同时,老年人健康问题也在迅速地增长,主要表现在人口慢性病的患病率增高。2012年,慢性病患病老年人已经达到0.97亿人;近几年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截到目前,老龄人口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疾病的人口比例已经高达80%。
  如此普遍性的患病概率,无论是对于APP系统开发商,还是智能穿戴硬件制造商来说,慢性疾病的监测与管理都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蛋糕。而且,就在国务院刚刚火热出炉的《中国制造2025》中,还特别强调: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的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同时,常规的如具有监测脑电波注意力功能的头箍,监测血压、血糖、心率、脉搏,以及自动调节体温等功能的耳机、戒指、手环式体表智能穿戴设备;监测消化、免疫等功能的药丸式体内智能穿戴设备,以及健康追踪器等设备也必将在智能居家养老中得到大规模的普及应用。我们就拿健康追踪器来做个简单的测算:
  目前市场上的健康追踪器价格,大致从一两百到一两千不等。鉴于国内市场的消费特点,我们暂时以Jawbone推出的一款相对低价的健康追踪器Up Move作为测算的基数。Jawbone Up Move虽然外观不佳,但性价比还算高,适合老年人追求经济的消费心理。Jawbone Up Move的售价定在40英镑,折合人民币约391元。而中国目前2.1亿的老龄人口中,有8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一种及以上的慢性疾病,即患病老人的人口规模在1.68亿左右。我们保守估计每10人当中有1个人选择配戴健康追踪器,那就1680万人的规模,以Jawbone Up Move的价格推算其市场总价值将达到66亿。
  2、老年医药保健市场
  紧随着慢性的监测和管理,老年医药及保健品市场也将成为医药领域的一大宝地。
  虽说史玉柱的脑白金已经在慢慢地走入历史,但他还是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市场空间巨大。
  同样,鉴于老年疾病的多发性和老年人用药的特殊性,针对性的药物需求将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大,如抗老年性痴呆用药、老年心脑血管病用药、老年镇静催眠药等。以抗老年性痴呆用药为例,据IMS Health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其市场销售量均以每年两位数的同比增长幅度上升,远远高于药品市场的年均增幅。
  3、社区急诊服务
  基于智能居家养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可以在自己的家里享受天伦,颐养天年。而这还将催生社区急诊服务的发展。
  比如,当老年人在家里突发性心脏病或摔倒的时候,其所穿戴的医疗智能设备,可以在第一时间把信息同时反馈到社区急诊服务中心和相应的诊疗机构。同时,社区急诊服务中心则可以凭借近距离的优势,迅速安排医护人员上门,以保障能在第一时间介入救治,并把准确信息反馈至医院或对应机构,或视情况安排转送到医院的服务。
  而在平时,服务中心则可以提供一些健康提醒与督促,基础检查与监督,以及养生方案的建议等基础性服务,对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防微杜渐,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燃。
  4、娱乐社交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对精神生活的享受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离退休之后,约有1/3的老年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状况,失落感和焦躁情绪明显增多,有的甚至还会因为心理上的情绪而引发血压波动、食欲障碍、睡眠障碍等问题。社会活动的局限,甚至还会让部分老年人感到孤独厌世,尤其是空巢老人,在这方面的问题就更为明显了。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的空巢老年人口已经达到0.99亿。到了2014年,空巢老人已占到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在这种情况上,服务于老年人市场,操作便捷的的娱乐社交APP或医护健康运动用品,将成为智能居家养老的一大需求。项目可涉及游戏、健身、学习,交流互动、情感速配等等。加上全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随时了解到在外工作的子女;全息虚拟游戏场景的展现,可以让接入互联网的老年人在家里通过虚拟空间和千里之外朋友打麻将,跳广场舞,聊天攀谈,说不定还将演绎一段美妙的人生夕阳恋。
  宠物机器人也将成为老人解闷的重要需求。这些机器宠物可以向人打招呼,能够回应老人提出的“唱歌”之类的小要求,甚至还会煞有介事地给出“红军老歌”或者“越剧”等选项让老人们挑选,如果老人的选择是它还不会的,还会幽默地回答““忘记了”来逗人发笑。
  另外,针对老年人的培训APP也将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它将可以根据不同老年人兴趣爱好和需求,提供相应的线上培训课程,不仅能充实老人生活,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高度智能化的互联网时代。而小节细化的课程安排与设置,不仅可以让老人们学得轻松,更能学得有成就感。
  5、生活服务
  在健康、娱乐之余,智能居家养老还将衍生出庞大的生活家政服务市场。尤其是针对空巢老人,或者子女外出工作了的,老人们随时可以通过与社区或附近的家政机构联网的APP呼叫服务。而这些机构则可以提供买菜、做饭、洗衣、跑腿等各项服务,随叫随到。甚至,还可以根据老人们的需求就近安排线下的交流与活动。
  而对于这个市场的容量,我们以供餐为例做个简单的测算:家政机构可以根据APP所反馈的老人身体状况数据,量身定制营养套餐。保守估算,按一日三餐50元,服务周边500户人家的标准,一年就是900万的市场。
  6、老人年用品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难免会出现视力下降、行动不变等诸多问题。这时候,具有针对性强化功能的老年人用品的需求呼之欲出。
  比如,现在市场上已经相对比较成熟的老年人手机,它强化了屏幕字体、声音强度的功能,但是弱化了智能方向的应用,这也让手机的价格降到了最低。这样的手机曾一度备受老年人市场的欢迎。但是,随着科技与时代的进步,这样的手机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潮”老年们。那么,在保证字体和音度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融入适合老年人应用的智能手机,在与常规手机的比较中又能存在价格优势,这样的产品将成为2亿多老人口接下来的更优选择。
  同样,智能老年镜、助听器,智能拐杖、轮椅,智能起夜灯、坐便椅等,但凡能让老人更好更方便的生活用品和护理用品,都将有着庞大的潜在市场空间。
  7、数据采集与分析
  伴随着智能居家养老模式的应用与发展,智能穿戴设备将得到最广泛的普及和应用。而通过智能穿戴设备采集的老年人数据将成为21世纪的一项重要资源。这些对数据的梳理与分析将成为一项重要职业能力。因为对数据的需求机构普遍而广泛地存在着。
  比如,医院,需要通过相应的数据来进行病理等相关的信息的研究;保险机构,需要通过对数据的研究设置保险种类的和保费标准;甚至保健品市场、新型的智能穿戴设备等,都需要购买充分的数据,作为市场决策的参考依据。
 
上一篇:山东卫康生物医药企业展厅多媒体展示系统建设 下一篇:卫康:立志将宝贵的孝爱传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