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销头目笔记泄密:将七种人群心理研究透彻
2016-08-27 07:17 人物故事
身在异乡,吃的是粗茶淡饭,却终日被反复“洗脑”,学习各种理论,醉心于编写这种谎言,诱骗发展更多下线……
这种近乎疯狂的生活,背后有着怎样的运行逻辑?为何传销组织早已人人喊打,却仍然暗藏于陋室之中?权威专家将通过心理学来解读传销分子扭曲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将七种人群心理研究透彻
做生意不成功的个体经营者;
先成功后失败的老生意人;
不安现状跳槽的年轻人;
复员军人;
刚毕业到社会急需工作的大学生;
有钱人的家属;
离退休干部;
待业青年和下岗职工
在国内首次公开“浮”出水面的传销头目笔记中,人们愕然发现,原来七种人群早已被传销组织暗自锁定。
在“玩心术”方面,传销组织相比普通人确实技高一筹。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的心理学专家分析说,透过传销组织“圈”定的七种高危人群,其实不难发现这些人身上的共性。“他们从性格上看,多数都很有抱负,然而现实却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这一部分人确实更容易身陷传销组织。”
专家点评说,比如债台高筑的生意人,急需找工作的大学生,他们都有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对现状不满,又迫切地需要改变。传销组织之所以锁定这一部分人群,除了利用心理落差外,还注意到这部分人群的周边更为广泛的“亲友团”,对他们而言,发展下线会更加便捷。
疯狂背后有着疯狂的道理
“为什么社会上普遍认为传销是害人害己,却仍然有人执迷不悟?”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的心理学专家告诉记者,其实任何看似疯狂的举动背后,都有着看不见的内在逻辑。
专家表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任何人对事物认知的形成都要综合三个方面,首先是既往的经验和知识,其次是周围人的看法,再者则是自己的亲身验证。而传销人员多数在小区内自成体系,很少与外界接触,他们整日接触到的都是小圈子内部的人。“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周围100个人都说某某事情是正确的,第101个人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站出来反对的。”
心理学上,有所谓的“正强化”,这就好比家长不断地给学习进步的孩子鼓励和奖品,那么孩子自然会加倍努力地学习。心理学专家分析说,对应到传销组织内部,其实也就在不断地给人以“正强化”。
“发展了下线,组织就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内心产生了动摇,组织则会重新上课洗脑。”专家指出,正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教育中,人们开始变得近乎狂热,将传销的一套理论甚至化为了类似信仰的“超价观点”。
传销戴着提高情商的假面具
“传销头目也是一步步学习上来的,他们利用了成功心理学的理论,无意中甚至借鉴了典型的‘认知行为治疗法’。”心理学专家指出,实际上,传销理论当中有关人际交往和心态调整的内容,就其理论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唯一错在,他教育人们学习知识的主观目的是行骗,因此从出发点上就违背道德和法律。
为什么陷入传销组织的以文化程度低的人群为主?心理学专家指出,因为越是文化程度低的人,由于思维逻辑能力比较差,因此对一些问题更容易相信其他人。同时,传销头目往往会把自己伪装得极有水平,说话做事看上去都很有“学问”。这就使得如今的传销更具有欺骗性,让一些文化程度低的市民难辨真假。
“普通人,即便是大学生,在心理学上的培训都极其匮乏。而反观传销组织,却时时处处细细地教你如何为人处事。”心理学专家分析说,失败往往根源在于情商,传销人员最唯一的行骗方式就是打电话,这就对他们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别让他寂寞才能走出传销
陷入传销的泥沼,会引发无数财尽人散的悲剧。如果您的身边有误入传销组织的亲朋好友,专家支招说,一定要陪伴在他们身边,别让他们寂寞,同时要割断与原先传销组织成员的一切联系,重新开始接触正常的社会与人群。
“最好能有一个好的家人和老师,在与传销人员沟通时注意方法,不全盘否定他的做法,而是循循善诱地将他从歧途中逐步引导出来。”心理学专家指出,传销之所以能蛊惑人心,关键点就在于他利用了人们喜欢“听好话”的心理,不断地鼓励,不断地正面强化。
“如果能尽快找个工作,转移注意力当然是最好。”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的心理学专家指出,对待传销人员需要耐心,当他们既往的人生观、世界观被全部“清零”后,要重建正确的理念和认知,自然要假以时日。